小米召回逾11万辆电动车,智能驾驶安全问题受关注

· 汽车

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最新一轮召回行动,正引发外界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关注。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19日表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车,这些车辆生产于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召回数量约占小米汽车目前累计交付量的三分之一。

监管部门称,部分车辆在开启L2级高速领航辅助功能时,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预警和应对能力可能不足,如果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小米去年3月推出首款车型SU7,定价在21.59万元至29.99万元之间,并于同年4月开始交付。截至目前,小米汽车的累计交付量已超过30万辆。此次召回的规模在新势力车企中属于罕见。

召回决定出台的时间点,恰逢中国政府正在推动更严格的自动驾驶安全标准。仅在两天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该标准涵盖人机交互、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数据记录等方面,并在测试场景中纳入施工区、环岛和隧道等复杂道路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个测试场景几乎还原了今年3月安徽铜陵一起涉及小米SU7的致命事故。当时,一辆SU7在施工路段以超过每小时110公里的速度行驶,并在驾驶员接管后数秒内撞上水泥隔离带,造成三人死亡。小米方面称,车辆在事故发生前已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提醒,但未能避免悲剧。

这一事故在中国国内引发广泛讨论,加深了市场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安全性的疑虑。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包括小米在内的中国车企正依靠智能化技术来与特斯拉等竞争对手抗衡,但事故也凸显出该技术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

“汽车不是手机或家电产品,安全性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一名从事自动驾驶研发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补充说,行业正在探索如何通过系统冗余来提升安全性,以降低驾驶员在关键时刻的接管频率。

对小米而言,这次召回不仅是产品安全的考验,也可能影响其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动车市场中的声誉。随着监管趋严,消费者和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小米及其同行如何应对安全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