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餐桌文化长期与“现炒现做”联系在一起。但一场由网络名人与餐饮连锁企业西贝之间的口水战,却让“预制菜”这一冷链产业词汇,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9月10日,中国知名企业家兼网络名人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点名批评西贝莜面村,声称其餐食“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这一言论迅速在舆论场上发酵,并迫使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坚称“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同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在一个消费信任已被反复考验的市场,这场对峙远不止于个人争执。它暴露了中国餐饮行业在效率化和透明度之间的矛盾,也折射出消费者对食品标识与知情权的迫切诉求。
罗永浩的批评直指餐饮行业的痛点:餐馆是否有义务明确告知顾客菜肴的制作方式?他在社交平台上进一步表示,他并不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要求透明,“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随后,他甚至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以证明西贝门店使用了预制菜。
西贝方面迅速反击。公司强调骨头汤是每天现煮的,莜面也是现场手工制作,不存在批量冷冻加工的情况。贾国龙甚至披露了罗永浩的具体用餐过程,试图证明指控毫无依据。
这场唇枪舌剑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当消费者的评价权与商家的名誉权发生冲突时,法律边界如何划定?法律人士指出,罗永浩指责“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若属虚构,可能涉及诽谤;但“贵”与“恶心”等主观感受则受消费者评价权保护。
这场风波的核心在于何谓“预制菜”。2024年,中国市场监管部门首次在国家层面给出了官方定义:预制菜需同时具备“预制化”和“菜肴”两个特征,必须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可食用的预包装食品。
不过,定义中的豁免条款同样引发争议。比如中央厨房现制的餐食,或者仅经过清洗、切配的净菜,不属于预制菜。这一模糊地带也成为餐饮企业辩解的依据,使得“透明”与“误导”之间的界线难以厘清。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的顾虑并非孤立现象。江苏省消保委2022年的一份研究指出,近三成消费者担心预制菜的食品安全,超过六成认为其口味逊色于现炒菜。部分消费者甚至抱怨预制菜缺乏清晰标识,让他们难以判断自己到底吃的是什么。
在餐饮业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企业对预制菜的依赖正在增加。对连锁品牌而言,它意味着标准化与效率;但对消费者而言,却往往被解读为“以次充好”。正是这种心理落差,让预制菜成为舆论的靶子。
这场争议也加速了监管层面的动作。中国国家卫健委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进入审查阶段,预计将对原料、工艺、添加剂乃至标识提出更严格要求。若最终落地,这将是中国首次在全国层面对预制菜设定统一标准。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显得耐人寻味。尽管舆论压力高涨,A股“预制菜概念指数”在事件期间仍上涨近1%,多只相关企业股价上扬。投资者显然押注于行业的长期前景,认为监管到位和标准明确反而有助于龙头企业进一步集中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