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致命车祸引发安全争议,港股应声重挫

· 汽车

10月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疑似失控后撞上中央绿化带并起火,最终导致驾驶员不幸身亡。这起事故不仅引发舆论热议,也对市场情绪造成冲击,当天小米集团港股盘中一度大跌逾8%。

疑似酒驾,事故原因仍在调查

据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事故发生在13日凌晨3时18分。驾驶员邓某某(男,31岁)驾驶小米SU7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驶,在通过天府五街路口后与前车发生碰撞,随后冲上中央绿化带并起火。事故造成驾驶员死亡,两车不同程度受损。警方通报称,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现场视频显示,事故发生后多名路人上前施救,但车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直至消防队员抵达并使用破拆工具切割车身后,火势才被控制。救援的延迟引发公众对车辆安全设计的广泛质疑。

隐藏式门把手引发安全争议

除驾驶行为外,公众关注的另一焦点集中在车辆门把手设计上。多名网友质疑,小米SU7的隐藏式门把手或在关键时刻影响了救援。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SU7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依靠电控机构完成解锁。如果碰撞导致电路系统损坏,外部可能无法正常打开车门。这类设计在近年来的新能源汽车中被广泛采用,因其有助于优化空气动力性能与整车外观流线,但也多次在事故中引发争议。

汽车安全专家指出,电子门把手若无机械备份机制,在断电、火灾或进水等情况下,可能阻碍乘员逃生或外部救援。“这是一个设计权衡的问题,但安全应始终优先,”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监管趋严:新标准要求保留机械结构

随着相关安全隐患受到关注,监管层正加紧出台新规。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提出,自2027年起,所有乘用车车门(不含尾门)都必须配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外部把手,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无需工具即可开启。同时,全隐藏式纯电子门把手将被禁止。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标准的实施,将迫使车企在追求设计美感与空气动力性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实用安全性,从源头降低“门打不开”事故风险。

市场反应:投资者担忧情绪升温

受事故消息影响,小米集团港股13日早盘下跌逾8%,随后跌幅有所收窄。尽管警方初步调查指向驾驶员酒后驾驶,但市场舆论的焦点仍集中在小米SU7的安全设计及产品可靠性上。

分析人士指出,这起事故可能短期内对小米汽车品牌形象造成冲击,尤其是在新车型仍处市场推广关键期的情况下。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在等待警方的最终调查结果,以及小米方面对安全设计问题的正式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