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绵延2800公里的一条矿带上,新的地质勘探正在改变全球锂市场的版图。中国自然资源部近日披露,横跨四川、青海、西藏和新疆的所谓“亚洲锂腰带”已探明多个大型与超大型矿床,使中国的锂储量占比跃升至全球第二。
这一发现恰逢中国锂电池产业处于关键节点。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市场对锂资源的依赖日益加深。中国此前在锂供应上长期依赖进口,如今“亚洲锂腰带”的发现不仅有望缓解国内供给压力,也为北京在全球电池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增添筹码。
这条矿带的核心位于四川西部的甲基卡地区,被认为是全球锂辉石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根据官方数据,四川锂矿资源已探明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近年来,四川吸引了宁德时代、天齐锂业等行业巨头布局,从资源开采到电池制造,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四川在全国锂电投资中的占比从8%跃升至18%,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2021年,四川省锂电项目投资额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居全国首位。宜宾和遂宁等城市更因电池产能迅速扩张而重塑经济格局,宜宾的动力电池产值在短短几年间从不足20亿元增长到超过千亿元。
对于中国而言,掌握更多锂资源不仅是产业问题,更关乎能源安全。过去,中国的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口量居世界前列。如今,新发现的储量使中国在全球锂资源中的占比从6%提升至16.5%。
分析人士认为,这将进一步支撑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与储能产业中的领先地位。但挑战同样存在。专家指出,中国部分锂矿品位较低,开采难度大,环保门槛高。如何在扩大产能的同时控制环境成本,仍是摆在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前的难题。
在地方层面,锂电产业已成为四川等西部地区发展的新引擎。遂宁被称为“中国锂电之都”,拥有天齐锂业等龙头企业,贡献了全国约7%的基础锂盐产量。宜宾则凭借宁德时代的投资,迅速成长为“动力电池之都”,其电池产量已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四川省规划,到2025年,全省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这一目标不仅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也使西部城市在产业升级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国锂资源的扩张引起国际市场的高度关注。全球电池产业链高度依赖少数几个国家的资源供应,澳大利亚、智利和阿根廷长期占据主导。如今,中国在资源端的突破,或将加剧产业链的地缘政治竞争。
业内人士担心,如果中国在锂供应和电池制造上双重掌控优势,可能令其他国家在新能源转型中面临更大依赖。与此同时,随着需求飙升,市场仍需更多产能才能避免价格波动。